上一篇

早评:商品期货多数飘绿,棉花棉纱连续第二日跌停

下一篇

傅海棠:几乎没有人把货币和财富的关系搞清楚

分享

扬韬:别把钱藏起来!傅海棠货币论之货币的功能(上)

2019-05-15 09:50:29    扬韬略    扬韬略

没人不爱钱,因为钱能买东西。没人不喜欢钱多一点,因为钱越多代表着财富越多。于是,不少人就喜欢存钱。可是,你知道吗,如果在硬通货时代,存钱越多,社会崩溃得越快。

一、明朝灭亡的原因

1644年春天,李自成站稳了西安后,率领百万大军挥师向东、向北,陆续攻陷平阳和太原,北京城危在旦夕。崇祯皇帝想放弃宁远,紧急调动吴三桂的军队进京护驾。但吴襄说,要调集三万军队入京,其中骁勇善战之士不过3000人,总花费需要白银100万两,且不包括民众迁移的费用。崇祯帝苦笑道,国库白银只剩下7万两了,就算把所有金银全搜刮来,也不过二三十万两白银。

没钱寸步难行啊。崇祯无奈,号召官员们捐款。但明朝的官员似乎也没多少钱,所谓的官员腐败难以找到明证。皇后张氏的父亲只捐出2万两白银,崇祯的岳父周奎虽然被密令捐款5-10万两,但他哭穷,最后只捐出几千两。后来闯王进京,大肆拷掠官员,真正搜刮出白银的也只有7人,其中有人拷打至死也只被搜刮出几千两银子。那个周奎想上吊自杀,却没死成,被闯王的士兵抓去,夹板夹了三次,硬生生分摊了70万两白银的任务,但他最后是所有财产被抄没,有多少银子则无下文。

国库没银子,官员银子少,但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公认从京城里带走的白银数量是3700万两!

这些白银从哪里来的?根据各种史料考证,9成以上来自商人和平民。当时,闯王的军队在北京将所有富商、富户、平民家庭搜刮一空,严刑拷打,只要黄金白银,最终是挖地三尺将金银搜刮一空,运回陕西。

在四川,还有一支队伍也在搜刮白银,那就是张献忠。据说,张献忠将四川民众屠戮殆尽,搜刮了无数白银,装在大船上运走,结果遭到伏击,几十艘或者数百艘装满财宝的大船尽数沉没在江里。400多年后,部分沉船被挖掘,大堆大堆的银元宝露出水面闪耀着光芒,只可惜物是人非,那些白银早已失去了它当初的价值。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货币。朝廷缺钱,以至于无法调度军队,是罪魁祸首。但是,朝廷为什么没钱?按照杜车别的说法,是明朝政府实施超低税率,政府收入很低,是真正的“藏富于民”,以至于出现了民富国贫的奇特现象。比如,南宋时期烟酒茶的税收5000万两白银,而明朝面积比南宋扩大了很多倍,三项消费品的税收却只有区区300万两白银。商人巨富、政府贫弱,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政府。明朝末年,政府军连农民的叛乱都无法平息,又怎么可能应付野蛮而凶悍的清军呢?

反思明朝灭亡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强大的政府才是实现国泰民安的前提。而强大的政府,又必须有自主的货币及货币政策。政府必须掌控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能掌控社会上的货币,否则,国将不国。

二、藏起来的货币

谈及明亡的细节,还是让人唏嘘:国家财政全部结余只有7万两白银,而当时京城富商百姓则拥有3700万两,这是多么大的差距!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对比呢?除了明朝政府超低的税收政策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的储藏功能。

如今,我们谈起货币的功能,都会首先说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然后就是货币具有储藏功能。

所谓的货币储藏功能,是因为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具有了购买一切商品的能力。有货币,则可任意买。这样的现象持续演绎,人们就将货币的属性异化,认为货币代表着财富,甚至于更进一步,货币就是财富。所以,储藏货币,就是储藏财富。

这种观点,在硬通货时期蔚然成风,尤其是明清两代。明朝政府在1567年明确可以用白银纳税,白银从此成为法定本位货币。白银是真正的硬通货。表面上看,社会各色人等的所有劳动所得,最后都可以换回白银。白银可以购买社会上所有劳动产品。持有白银多的,则是富人。于是,白银就等同于财富。

但这是完全错误的,货币根本就不是财富。

在前一节中,我们说过货币是交换媒介、是劳动凭证、是财富载体。这每一项都决定了货币是一种中介体,而不具有任何实物特征。既然是中介体,它可以是金银,也可以是纸币,也可以是电子的数字。货币是承载财富的媒介而已,却并不是财富本身。有了钱,你可以购买财富,但你不能说钱就是财富。饥荒时期的金砖一块,不如窝头半个,就是这个道理。

想一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没充分认识到货币的本质,明朝时期的人们就跟无法有准确认识。在整个人类货币史上,货币的储藏,就几乎是所有国家和人民的选择之一。

问题在于,货币的储藏功能,严重制约了货币的流通,会导致十分严重的经济问题,进而导致社会问题,甚至导致国家的灭亡。

首先,货币一旦被储藏起来,不用于流通,就失去了货币正常的效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失去流通属性的货币,不能发挥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分工劳动,劳动后获得劳动凭证——货币。这些货币,就是以物易物时期的货物而已。换回来的货物,理应去消费或者进一步流通。如果有人不想马上享用换回来的货物,可以暂时储藏,此时,这个储藏者自己的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社会其他人的生活并无不利影响。所以,货物可以储藏。但一旦进入货币时代,储藏货币,却会带来大麻烦。

如果有人储藏货币,本质上就是这个人之前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没有被消费。如果这部分劳动成果不被消费,就会造成商品积压,商品积压了就会跌价,跌价多了企业就会亏损,企业亏损大了就会停工甚至破产,由此造成通缩、阻碍财富创造、阻碍经济发展。如果全社会储藏货币成风,则意味着大量货币被冻结,社会将陷入货币严重不足的通缩状态,全面的企业亏损、停工,劳动者不再劳动,社会财富减少,最严重的当然就是亡国。

储藏货币,竟至亡国!

夸张吗?一点也不。要知道,在任何国家,拥有货币较多的都是富人。所谓20%的富人拥有80%的货币,并不是空穴来风。只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在国家税收体系不完善的时代,财富永远向少数富人聚集。这就意味着少数富人必然占有社会上多数货币。一旦富人储藏货币,不再扩张生产规模或者贸易规模,则社会就迟早陷入通缩状态。在那个时候,由于社会上硬通货少,硬通货购买力很强大,就意味着以硬通货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生产者持续亏损,最后只能关门大吉。持续下去,则社会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富人储藏货币,硬通货如白银的购买力强,则意味着其它辅币出现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历史上经常会出现类似场景:一个政府崩溃的末期,这个政府发行的所有货币(包括纸币,也包括其它实物货币)都会大幅度贬值甚至成为废纸、废物。此时,政府失去了公信力,政府发行的货币就失去了购买力。恶性通胀由此出现。所以,一个社会储藏货币越多,后续爆发恶性通胀的概率越高。

类似场景与硬通货储藏的后果是一样的。储藏实物货币,会造成流通货币不足。货币储藏多少,就是流动性消失多少,就是有多少商品销不出去,对生产者的打击就有多大。

如何应对储藏的恶果呢?

三、货币的储蓄

在硬通货时期,应该鼓励储蓄。储蓄与储藏,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截然不同。储藏,是一种个人行为。把货币藏在家里、埋在地下、藏在鞋盒子里面,都是货币的储藏行为。货币的储藏,等同于货币的消失,会造成通货紧缩等严重经济问题。

储蓄,是一种社会行为。拥有货币的人将货币放到金融机构那里,领取一张储蓄凭证。这样的金融机构,可以是银行、票号、甚至是其它的聚拢存款的任何机构。比如,政府发行债券,民众购买债券,其本质也是一种储蓄行为。此时,债券就等于是储蓄凭证,政府就是银行。

储蓄与储藏的最大差别在于货币的保管从个人行为升格为社会行为,出现了一家公开储存货币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可以将聚拢的资金以贷款的模式提供给社会其他需要货币的人,这些得到贷款的人,必须在预定的日期前还款,由此使得货币进入有序流动——拥有贷款的人可以去购买商品扩大生产或者贸易,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说,金融越发达的地方,则经济越发达。靠的是什么?就是让货币“流动”起来。流动起来的货币,推动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流动的货币越多,则经济发展越好,生产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越强大。

回到储蓄的本源。这个第三方靠什么聚拢资金呢?拥有货币的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货币交给第三方呢?靠的是利息。

利息是货币的回报,是货币的租金。那个第三方,等同于一个有超级信用的借款者。借款、而付出回报、确保能给你这种回报,拥有货币的人就对此动心,愿意把部分货币拿出来,不再储藏在自己家里。于是,社会的货币就流动起来。

如果没有这个第三方呢?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将只能取决于富人的投资愿望。如果富人对外来乐观或者自己有上进心,他就愿意投资,就把获得的货币不断投资出去,扩大生产规模、扩大贸易规模,雇佣更多劳动者,由此促进社会进步。如果富人对未来悲观,或者他年纪已大廉颇老矣,失去了创业的激情,宁可坐吃山空,他就不愿意对外投资,就把货币藏起来,等到死了甚至要求埋到他的坟墓里去。于是,社会就失去了货币流动的机会,社会经济就会收到影响。

所以,在没有银行和票号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取决于富人的心情。没有官僚和政府敢轻易得罪富人。中国如此,欧洲也如此。早在1215年,英国的国王就与贵族签署协议,加税必须得贵族同意。由于这样的缘故,国王的资金经常入不敷出,一旦遇到战事,就不得不向富人和贵族借钱打仗。打赢了,国王得想办法收税还钱,打输了就经常赖账。英国的查理一世就是因为要打仗不得不加征各种关税,得罪了纳税者,最后兵败被捕上了断头台。法国的路易十六是第二个上断头台的国王,他曾经推出的改革征税法案也遭到贵族的一致抵抗。说到底,国王没钱也不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硬通货时代,利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银行不支付利息,任何人都不会把货币存放到银行去而宁可选择储藏货币。所以,利息,是激励有钱人拿出货币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不妨反问:在电子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是记账符号,如果实施严格的现金管制,让绝大多数交易都以电子化或数字化的模式完成,则全社会几乎所有货币都是记账货币,银行再也不愁吸收不到存款,而是存款多得用不完。那么,电子货币时代,货币的利息就应该降低到0。

有人问:如果货币利息降低到0,人们重新储藏货币怎么办呢?很简单,可以征收现金税——任何人如果从银行里提取现金,直接按照10%或者更高的比例征收现金税,就可以断绝人们使用现金的念头。更进一步,可以在存款的时候明确,存入现金则给予20%的奖励。这样就会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现金吸纳入银行,再进一步逐步进入无现金时代。那时候,银行存款利息降低到0,银行贷款利率可以维持在1-3%的水平,就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了。

储蓄相比于储藏,好处是巨大的。如果有人储藏货币,对应的就必须新增货币用以消费掉“储藏货币量”对应的劳动成果。但硬通货时代,货币增量很难,需要矿山工人日夜辛劳才会增加货币供给。所以,硬通货时代几乎必然进入通货紧缩时代。但是,在储蓄时代,一边有人储蓄货币(存银行),只要另一边有人贷款,对应的生产和消费就不会停止;但如果储蓄很积极,贷款不积极,则对应的生产和消费会下降。所以,要扩大贷款规模,就必须降低利率水平。而降低利率又会影响到存款人积极性。最终,社会利率会达到一个平衡,让有钱人愿意存款、让投资者愿意贷款。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硬通货时代和纸币时代,有人储藏货币,政府和央行就必须增发货币投入到生产和消费。如果发行的数量不足,还是会陷入通货紧缩。所以,如果贪官储藏纸币、或者一些犯罪集团储藏美钞,都会导致社会上货币不足,央行必须加大货币发行量。

纸币时代还是有局限性的。所有货币都是以纸币为凭证的,银行吸纳的存款和发放的贷款,都受限于纸币的数量。如果吸纳存款100万元、然后贷款100万元且贷款人提现跑出去办理业务,此时,银行的账面资金为0。换言之,银行的贷款极限就是那100万元存款而已。所以,有的银行会出现存款增长明显低于贷款增长的现象。为了吸收存款,银行不得不开出更高的利率——美国利率最高的时期,就是纸币时代的末期1980年代初期,中国利率最高的时期,也是纸币时代的末期1990年代中期。

一旦进入电子化时代,储蓄就进入了新阶段,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那就是货币的供给量出现了巨大的飞跃。此时,所有货币都是记账符号。某企业贷款100万元,已经不会再去提现100万元,而是直接将这笔钱作为自己的存款记录在银行账目上。于是,银行每贷款100万元,都相当于新增存款100万元。如果不是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银行可以将100万元存款放大无数倍。在10%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下,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就可以派生出新存款900万元,贷款总规模就可以达到1000万元。

贷款的闸门一旦打开,社会资金供应充足,贷款利率直线下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兴盛,生产扩大、商贸增长,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就会出现。所以,电子化货币时代,经济会进入良性循环,甚至实现持续繁荣。

当然,前述良辰美景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图景。实际上,因为贷款利率的制约,企业家和个人的贷款意愿未必始终很强。因为贷款要还,而且除了还本还要付息。高利息,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冲动。从这一点说,将利率水平降低到0,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之一。

为了补充贷款不足,央行可以注入流通性,政府可以发行债券,国企可以进行政策性头戴贷款,个人可以预支消费。这一切,都可以解决贷款不足的问题。政府举债修桥、建路,是政府公共消费,建设成果由大家免费使用或低价使用,可以起到货币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如果银行放贷积极、企业贷款积极、超前消费的人多,政府举债的量就可以少一点,反之,则举债的量要多一点。

当然还会存在基础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货币的发行量。货币供给历来是传统货币理论探讨的核心。这是另一篇大文章了。

四、货币流转的五家村

为了形象说明货币的储藏和储蓄功能,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全社会就是一个大村子。这个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赵钱孙。其中,赵家负责种地打粮食,钱家负责织布做衣服,孙家负责造房子。三家中有1万两白银在流通,可以充分满足赵钱孙三家的全部劳动和消费。

三家村其乐融融,货币有序流转。但渐渐的,造房子的孙家总是可以远超出其成本价卖房子,以至于钱越赚越多,50年后,9000两白银全都到了孙家!

孙家银子多了,可以做的时期就多了,慢慢的竟然可以自己也种粮食、自己也织布做衣服了,对赵家和钱家的需求不那么多了。突然有一天,他把所有白银都挖个坑埋起来了,不对外流通了——这就是储藏货币。

三家村的货币陡然减少了90%!货币紧缺了,麻烦大了:赵家没钱,买不起钱家的衣服;钱家没钱,买不起赵家的粮食。赵家的粮食堆积如山没人买了、钱家的衣服也没人买长虫子了。于是,赵家种地的积极性丧失了,粮食产出开始下降;钱家织布的积极性也下降了,衣服产量开始下降。更进一步,赵家和钱家没钱购买生产资料,所有生产都开始萎缩了。

家大业大的孙家小日子过得可还好?不,危机也在悄悄来临。赵家和钱家生活窘困,日子确实不好过,但他们也没钱买孙家的房子了啊!孙家的企业、雇工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换不回钱,他们也没有积极性去生产了。再进一步,他们的房子卖不掉,原材料堆积如山,孙家没有新的收入了。最终,孙家的全部生产也开始萎缩乃至于停止。

赵钱孙三家,都因为货币被储藏而出现了经营生产的危机。全社会由此出现了萧条的景象。储藏货币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怎么办呢?我们寄望于孙家不要把白银埋起来!不要储藏要储蓄!我们换一个场景。当90%的货币都到了孙家时,孙家又不想扩大再生产。此时,出来一个第四户人家:李家。李家是专门开银行的。他给孙家10%的年息,求孙家把5000两白银存入李家银行,然后,李家按照20%的利息贷款给赵家和钱家。赵钱两家拿到贷款,可以买衣服、买粮食,生活又转起来了——这就是银行的储蓄功能。

如此运转,10年后,99%的货币都被孙家赚去了,社会流通的货币只有1%了,社会危机又要发生了。怎么办?没事儿,这个时候,出现了郑家,这就是政府。

郑家可以采取的做法有两类:一类是扩大货币供给,这是如今央行干的活儿,不管是白银还是纸币,央行要给社会投放流动性,满足赵钱孙李的运转需求。另一类是调拨货币、指导货币流转。比如,郑家可以发行债券给孙家,拿到货币去给赵家和钱家扶贫开发。比如,郑家可以下命令,要求李家必须贷款更多,也可以命令孙家必须拿出更多的钱,还可以干脆将所有白银都收归国有,然后无限制地印刷纸币。纸币规模无上限,经济危机就不会爆发了。

在本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赵钱孙三家都是创造价值的(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李家不创造新价值,只是提供货币流转需要,是金融机构。金融虽然十分重要,但一个健康的社会,金融机构不能取代三大部类产业,所以,实体经济十分重要,国家不能鼓励脱实向虚。而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推迟矛盾的爆发,甚至最终将矛盾消弭于无形。这便是东方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之一:强大的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

通过本例,我们其实还可以看到中美的影子。有西方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比喻:中国就是卖衬衣的,美国就是卖飞机的。中国8亿件衬衣换美国一架飞机,是两国各自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对两国都有好处。但是,如果中国厉害了,自己学会造飞机了,“那将对美国形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害”。所以,美国遏制中国,其实是他们心虚的一种表现。犹如在本例中,孙家造房子之外,还能种地纺织,可以不再用货币去购买赵钱两家的东西,那赵钱两家的日子怎么过呢?

西方经济学家的这个观点其实是荒谬的。中国学会了造飞机,你美国人应该继续造机器人啊,让中国人用飞机换你的机器人才是。这样就是大家共同进步,还是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啊。但是,中国人在拼命劳动创造价值,你美国人躺在老本上不进步,结果让中国人自己造了飞机还不算,连机器人也能自己造了,那你美国人是自己伤害自己啊,懒人怎么能享福呢?

另一方面,中国如今有自主的货币:人民币,而且,人民币正在逐渐走向国际。此时,我们再看中国积累的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像什么呢?是不是有点像明清两代的白银?不,白银横竖从美洲日本等地运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国土内。而中国的美元储备呢,只是美国账目上的一个数字而已。这样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的价值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许,我们应该储备更多的原油、铁矿、铜等商品,而不是美元。明清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注:本文经牛钱网采编,并已标注来源,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添加牛钱网公微:niumoney_com,获得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如果您对牛钱网有意见和建议请发邮件至:

niumoney@163.com,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全国服务热线:0551-63423017

工作时间: 08:30-17:00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2015 niumoney.com 牛乾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合肥牛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沪ICP备15020862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2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皖) 字第0048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1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