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中信建投:负“重”前行 2022年纯碱结构性行情仍可期

下一篇

弘业期货:年度进口大豆收缩 两粕回落震荡

分享

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回望(三)和合首创关注债市多层次发展

2022-01-29 08:41:30    期货日报    期货日报
“欢迎关注牛钱网官微(niumoney_com),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及交易服务。”

1638923767680428.jpg

投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经过资管新规的推进和债券行业的变革,2021年的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据Wind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境内债券市场总存量达130.4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6.15万亿元。其中,利率债73.79万亿元、信用债42.71万亿元、同业存单13.90万亿元。

债券市场标准化转型基本完成

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央行2020年7月发布了《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对标准化债券进行了规定,债券市场的“非标转标”进程加速。随着大量非标融资业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约现象,资管新规下的债券市场给标准化债权释放了较多红利。对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债权融资计划等“非标”资产,大多数市场机构已按照要求调整了不合规资管业务,持续压降“非标”资产规模,逐步转向投资债券和存款等表内资产。 

对金融机构来说,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非标产品受到更严格的限制,从长远来看,资管新规规范了资管业务市场,迫使金融机构减少风险较高的资管业务,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在此过程中,标准类产品债券将会从中受益,标准化资产投资将迎来转标增量资金的支持而实现扩容,标准化资产如固收类的债券将迎来市场新一轮投资青睐。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创新持续提速,绿色债、公募REITs等新品种相继出现,和合首创关注债券市场的标准化转型和创新品种的出现,并在绿色债券、企业债券等领域进行了积极尝试和布局,为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国家碳中和战略做好金融支持。

高等级信用债推动直接融资

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信用债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信用债发行量总计12.54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73万亿元,净融资额2万亿元,较去年减少1.01万亿元。其中,2021年产业债净融资额同比有所降低,城投债净融资额为2.3万亿元,同比增加0.15万亿元。国内多数省市城投债净融资额为正,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净融资额超过2000亿元,四川、湖南、广东、江西4个省市净融资额超过1000 亿元。

2021年是信用债市场充满挑战的一年,地产行业政策收紧,下半年以来地产政策出现边际松绑,全行业风险可控。国务院和财政部多次提出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整个信用债市场在接下来的变革中将持续优化市场生态,控制行业风险。和合首创表示,在债券市场的变革中,高等级信用债将更有市场。目前大受欢迎的“固收+”产品,也会更加看重优质债券的稳健收益,确保足够的安全边际。2022年高等级的信用债也将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随着债券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重要配置选择。2021年10月,富时罗素公司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旗舰指数全部纳入中国债券,中国债券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发布的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达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7500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热情持续高涨,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和托管量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另外,在加快健全境内外债券市场双向互联互通机制方面,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债券通“南向通”落地,巩固香港联结内地与世界市场的“桥头堡”与枢纽地位,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制度安排。立足长三角的和合首创兼顾“发展京津冀、拥抱大湾区、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持续关注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在香港打造跨境金融枢纽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成熟完善的产品体系和国际化金融服务为我国的新型产业和企业提供必要的跨境金融支持。


(注:本文经牛钱网采编,并已标注来源,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添加牛钱网公微:niumoney_com,获得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如果您对牛钱网有意见和建议请发邮件至:

niumoney@163.com,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全国服务热线:0551-63423017

工作时间: 08:30-17:00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2015 niumoney.com 牛乾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合肥牛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沪ICP备15020862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2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皖) 字第0048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180032